华为掌门人任正非曾说:“再不可以忽悠中国消费者了。什么“物美价廉”,什么“让消费者享受低价”等等。这些东西都是靠不住的。提升产品品质,需要巨大的投入和决心,需要几十年厚积薄发。
你一味低价,就没有好产品。而消费者根上的需求是好产品,是高品质的产品。企业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就把他们逼出中国,到日本等国去狂购”。
近年来,汽车后市场行业企业在科技的更迭以及电商的冲击下,原本传统、无序的市场更加动荡。“倒闭”、“关停”、“拖欠工资”、“业绩下滑”、“亏损”等消息动摇人心。
汽车电子行业低价战:饿死同行、累死自己、坑死客户!
“价格多低的生意都有人做!”现在看来,比“倒闭潮”更可怕的是“低价竞争”。究其原因,大环境不行,很多汽车电子企业没生意。为了维系客户、保证有生意可做,一些企业不惜以“保本”姿态卖货,从而引发了行业的恶性竞争死循环。
这样子会导致什么后果?
饿死同行
比如在同一个地区,有50家360全景系统的生产厂家,而同一个地区里有50家需要的经销商,如果有一家工厂用低价搞定了10家经销商,那剩下的49家就只有40个机会了,接不到订单的就直接饿死。长此以往,市场就被扰乱。
累死自己
厂家毛利率控制在20%左右属于正常范围,可实际上有的厂家为了有生意做,毛利率5%也在接,有的2%,甚至更低。接到单了,当然高兴,小作坊热火朝天日夜不停地赶着工期,营销部天天忙着发单,安排发货。
在这看似繁荣的背后,厂家的日子真的好过吗?到年底一算账,除去工人工资,房租费,水电费,市场推广费,物流费,卫生费,网络费,电话费,各类罚款,唉,辛辛苦苦干一年,到头来就剩下三瓜两枣,还不如给别人打工赚的多,何苦呢?
坑死下游客户
有一句行话叫“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不是内行人永远不知道这行业这水有多深。经常听到各种客户抱怨问题,其中一大根源就是因为爱占便宜。
前段时间,小编一朋友吐槽他淘宝几百块钱买的后视镜,卡得不行,用得贼糟心,最后给个差评也不能咋的,还是吃了哑巴亏。
消费者贪便宜坑自己,经销商、产商贪低价走量那可是坑死一大波啊。
汽车电子行业低价战:饿死同行、累死自己、坑死客户!
中国商业会失去未来
消费升级,中国泛中产阶级在兴起,物美价廉失去未来
中国的消费者在升级,中国已经不再是改革开放之初、那种整体收入和消费能力都比低的状态,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收入更是比以前大幅提升,中国人甚至在2014年购买了全球46%的奢侈品。
如果中国的企业不提升产品和品牌的竞争力,提高附加值,将会失去中国市场,中国消费者海外采购消费力证明了中国不是缺乏消费力,而是“中国的产品没有满足中国消费者成长、提升的需求”。
低价竞争意味着企业不会有充足的资金投入研发、设计、制造,缺乏了研发、设计,企业就会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失去竞争力,就会影响产品的品质和质量,就会在消费者心中形成恶劣印象,就会继续拉低中国制造的形象,把消费者逼到国外购买产品。
低价在市场上通常只是扮演着“搅局”的角色,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在对抗性竞争中,高价经常被低价搅得心烦意乱甚至胆战心惊,但低价最终总是难敌高价,甚至在高价面前一败涂地。
没有利润的支撑,哪来的售后服务和不断的创新!研发成本加了吗?人工成本加了吗?店面成本加了吗?管理成本加了吗?还要售后吗?还要质保吗?服务的前提是利润,利润空间可以被挤压,但不能消失。
以低价接单的企业只看重眼前利益,看似迫不得已的个体选择却在危害行业整体的健康发展。这样的经营模式持续不了多久,而且在行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企业也丧失了从产品开发、工艺创新等方面提升的能力,其发展道路只能越走越窄,到头来会发现这是条死胡同。
其实,在价格战的博弈中,企业完全可以靠挖掘自身优势,获取更多利益。——靠产品说话,完胜价格战!
最后说一个故事。
曾经有一个业务员问老板:“市场上有一个小厂,价格很低,很难对付,怎么办?”老板反问:“既然这家厂这么厉害,为什么一直是家小厂,而我们却是大厂呢?”
所以,为什么呢?
请尊重汽车后市场行业,每一位尽心尽力为大家服务的人,也包括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