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行车记录仪行业分析报告》预计,2016年我国汽车保有量或将超过2亿辆。由此衍生出来的汽车后市场规模相当巨大,行车记录仪作为已经被人们接受了的行车安全刚需产品,市场将进一步扩大。
但是,记录仪行业内却一直以“乱”为话题,同质化、价格战的口诛笔伐,不亦乐乎。不过,这样的吵闹,却因为我国汽车后市场渠道层级过多而很难传导到终端车主。
小编感觉,是不是不说点行业“乱”就不能显示自己的从业者身份了?其实,在小编看来行车记录仪在经历了过去两年的爆发和今年的寒流洗牌后,行业逐渐回归正常,淡旺季分明,倒逼着那些曾经躺着就把钱赚了的商家们,也要正襟危坐,好好思考怎么在“新常态”化的行业市场里持续发展。也因为车主对行车记录仪产品的认知加深,品牌和品质成为行车记录仪从“乱”到“正”的时代分割线。
换句话说,行车记录仪行业已经没有人们口中的那么乱了。
厂商品牌意识增强
在市场爆发的过去两年,只要有产品和渠道就能赚钱。但是,现在除了产品和渠道,还得有点品牌知名度才能获得关注。以前,车主购买多少钱、哪个品牌的行车记录仪是由渠道终端门店说了算。但是,随着电商平台的教育,价格不仅逐渐下降,常见的品牌也慢慢清晰了起来。尤其是爱国者等大数码领域的消费者类型品牌的入市,车主对品牌的认知感觉也从数码领域转到了行车记录仪市场上来。
这促进了上游厂商对品牌塑造的重视。逐渐的诸如“索邦科技”等行业一线厂商开始在终端渠道甚至在央视大量的投放品牌广告,做着行业品牌向大众品牌的影响力积累。
在利润微薄的行车记录仪行业里,并不是每家厂商都有这样的精力、能力和财力来支撑这样的品牌推广。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随着一线品牌的影响力沉淀,行业品牌格局会越来越清晰。
产品品类的泾渭分明
行车记录仪是以影像记录为核心的行车安全电子产品。主要的形态有“传统悬挂式”和“后视镜式”。在这其中还有无屏“专车专用隐藏式”和“通用式”的品类细分。以市场为导向,花里胡哨的功能集成已经被宣布失败(衍生出的智能后视镜一定程度上不属于行车记录仪的范畴)。对于行车记录仪产品需求,终端车主越来越理性,对各类环境下都能清晰摄录、运行稳定的产品更为青睐。同时,车主对后装的美感及安全性也要求越来越高。
根据这样的需求变化,行车记录仪产品品类逐渐泾渭分明——无屏式行车记录仪和后视镜行车记录仪产品成为两个主流品类。
未来,行车记录仪或许就只保留实用配置,剔除很多华而不实的功能。如果这个趋势形成,传统汽车制造商或将会加快行车记录仪前装的进程。
价格定位趋于稳定
信息的不对称让厂商们在市场刚火爆的时候还有些钱赚,价格也是高低不一。但是,一方面由于竞争惨烈环境下的价格战,拉低了整体价格和利润;另一方面互联网品牌的电商入市,也让终端价格日益透明。行业市场价格定位也逐渐的在守住利润底线的前提下越来越稳定。
以单纯的行车记录仪产品来看,300-500元是一个主流价格。
编辑小结
除了以上变化之外,行车记录仪行业随着行业以及市场的日趋理性,乱象已经没有想象中的严重,拨乱反正和日趋正常已经是行业的主流趋势。于此同时,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长,和前几年产品的更新换代时间的到来,行车记录仪的市场依然前景广阔。
不过,“钱景”就在那里,想得到,并不能像之前草莽时代那么的“大块朵颐”了。